唯有减量重组才能锻造中国钢铁新优势
发布时间: 2012-10-23 浏览次数: 419

 

    2012年上半年,受欧债危机拖累、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影响,我国钢材出口不振,国内市场压力不断加大。同时,为了应对国内高企的通胀压力,国家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建筑、船舶、机械、汽车、家电等钢铁下游行业增速也相应放缓,下游需求减弱也导致钢材消费增速下降。与此同时,钢铁企业为保住各自的市场份额,主动减产的意愿不足,在国内外钢铁需求疲软的背景下,过快释放的产能使我国钢材供给过剩的矛盾凸显。钢铁工业在成本大幅上升、产能过快释放的双重压力下,盈利能力不断下降。成本增加和需求下降只是造成钢铁行业利润下滑的表面现象,而深层次原因还是钢铁产业发展方式上存在问题。

  据经合组织(OECD)统计,2011年世界钢产能达19.77亿t,其中中国产能为8.15亿t。据国际钢协统计数据,2011年全球64国(地)粗钢产量合计14.9亿t,全球产能过剩4.87亿t。中国到2012年末粗钢产能有望超过9亿t,而我国钢材消费量约为7亿t,存在约2亿t的过剩产能。而中国经济在经过近十几年的高速增长期后,进入了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新阶段。而此次钢铁行业面临的危机也为行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创造了有利的机遇。

  从全球钢铁工业近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也可以看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高速增长到一定阶段,都会伴随着钢铁产能的过剩,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式就是进行危机重组缩减产能。国外钢铁企业的并购重组多是在市场规律的驱动下进行的,当钢铁行业处于饱和发展状态时,优势企业通过并购进行存量资源优化,从供需效果上看,扭转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实现了供需基本平衡。因此,发达国家企业并购周期往往与经济周期一致。

  从19世纪末到2011年,全球钢铁产业已经分别经历了四次并购重组浪潮。20世纪工业大发展时期,钢材使用量空前扩大,世界钢铁产量持续增长。然而受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影响,全球钢铁产能严重过剩,钢铁工业经济效益降低,国际钢材市场竞争加剧,钢材供需的巨大变化震撼了全球钢铁工业。欧洲钢铁巨头充分认识到钢铁工业作为一个周期性较强的行业,其周期性的需求走弱是必然的。在这种经济不景气因素的影响下,欧洲主要钢铁企业首先采取的措施是限制生产规模,建立最低价格机制;关闭大量落后、效率低下的产能,降低生产成本;集中精力生产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一些大型钢铁企业为保持在高附加值产品质量上的领先地位和市场竞争优势,纷纷采取兼并重组的方式壮大自身。仅在1980-1988年的危机中,欧共体成员国总共关闭落后钢铁产能超过4000t。钢铁工业从业人数下降近47.7%;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07.5%

  进入20世纪90年代,欧洲钢铁企业并购的规模急速扩大,1997年达到高潮,因此这一年被人们称为欧洲钢铁工业合理化改造年。此外,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成为欧洲钢铁工业加快联合的催化剂。一方面作为钢铁工业主要消费产业的汽车制造业并购不断,从而对钢铁工业形成了多基地跨国规模供应的需求。另一方面,欧元的启动对包括钢铁工业在内的欧洲经济形成了一定的压力。随着199911日正式启动的欧元这一单一货币的问世,欧洲市场更加开放,其间竞争也更加激烈。单一货币制使得价格具有了更高的透明度,使用欧元国家的钢材价格将会趋于统一,其结果是生产规模效益最优和分销网络最大的企业才能生存。因此,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欧元区内的钢铁企业都在加速进行经营战略和结构的调整,利用规模经营来获取最大效益。

  进入21世纪,欧洲钢铁企业再次迎来大规模的兼并重组,产生了世界上首个产能超过亿吨的钢铁公司——安赛乐米塔尔公司,使欧洲产业集中度再次提高。目前,欧洲的钢铁产业主要集中在蒂森克虏伯公司、塔塔钢铁欧洲公司和安赛乐米塔尔公司欧洲部分这三家大公司里。

  在最近的几十年中,欧洲钢铁工业经历了巨变,现在已成为世界上效率最高的钢铁工业,拥有技术领先的产品,且一直保持在世界钢铁业中的竞争优势。随着2012年新日铁公司与住友金属工业公司的合并,预计未来全球钢铁企业将会在目前行业低潮期加快并购重组步伐。全球钢铁产业第五次重组浪潮已经来临。

  纵观世界钢铁产业的发展历程,并购重组始终是钢铁产业进行结构调整、提高集中度的最基本途径。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上下游产业集中度的不断提高,对钢铁工业规模化发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世界钢铁工业进入新一轮的整合和结构调整阶段,跨国家、跨地区的联合、并购、重组不断强化。面对世界钢铁产业并购重组的发展态势,我国钢铁企业必须加快并购重组步伐,努力提高产业集中度,着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钢铁企业集团。即使没有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经济衰退,中国钢铁产业也已经到了需要通过重组实现大规模整合的时候了,我国钢铁企业重组应着重在存量资源的减量优化和增量资源的协调配置上。产能透支的中国钢铁业已不可能给单纯的增量扩张项目提供空间。今年上半年正式开工的两广钢铁项目,都是通过减量置换的方式来推动中国钢铁工业的结构调整。

  广东湛江钢铁项目以淘汰落后、减量置换的方式,先后淘汰了广钢白鹤洞基地350t产能和珠钢200t产能,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累计淘汰落后炼钢能力1164.7t。而由宝钢具体实施的广东湛江钢铁项目建设规模为年产铁920t、钢1000t、钢材938t,总投资为696.8亿元,将在广东累计压缩粗钢产能1614t的基础上实施。广西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也是在武钢淘汰武汉青山本部和柳钢总计粗钢产能1070t的基础上实施的。两大千万吨级钢铁项目的正式开工,标志着我国钢铁产业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上迈出了重要一步。近期山东省实施的钢铁产业结构调整也把减量调整,淘汰落后作为产业布局调整的首要原则。

  同时,参与重组的企业必须首先制定合理的公司发展规划,对公司的未来产品结构及产业布局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从而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竞争优势,合理选择重组对象,在控制市场的同时扩大企业规模。而不是将不同的企业组成一个规模更大的企业,产量规模并不是衡量联合重组是否成功的标准。参与重组的企业还要秉承价值优先于产量的战略整合思想,重组的目的是实现资源共享、降低成本,掌握核心技术,培育独有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任何偏离核心竞争力的努力都会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和竞争优势的削弱,注重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才能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纵观发达国家钢铁企业的发展趋向,钢铁工业以量能增长的规模经济发展阶段基本上已经完成,目前已进入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品结构的新阶段。未来我国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将以减量重组为主线,加快培育和打造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和成本为核心的产品竞争力新优势;同时在全球范围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产品加工配送体系建设,与下游用户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打造完整产业链新优势。未来几年,我国钢铁工业将面临新的、更大的挑战,以市场为纽带、优质企业为龙头,进行跨国、跨地区、跨所有制联合重组是锻造中国钢铁新优势的必然选择。